第81章 暗处藏妖精(1/2)
从宝东县前往万丰镇的公路,在日光下像是一条银白的绸带,平坦而宽阔。车窗外,景色如同一幅不断延展的长卷,又似被岁月揉皱后匆忙展开的纸张,田野、山峦、树木,都裹挟着时光的味道,迅速地向后掠过。我静静地坐在车内,心中满是对即将抵达的那个小镇的复杂情绪,熟悉与陌生交织,像一张细密的网,将我笼罩。
当我终于踏入万丰镇时,黄昏的余晖已轻柔地洒落在青石板路上,晕染出一片暖黄。街边,福祥老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墩上,他的身形极度佝偻,脊背弯成了一张古老的弓,恰似一棵饱经风雨洗礼、千疮百孔的老树,每一道纹理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我快步走上前去,轻声唤道:“福祥老爷。”他缓缓抬起头,那浑浊的眼睛里,竟闪过一丝微弱却又明亮的光,像是黑暗中骤然亮起的烛火。
“世道变啦,”他开口,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沧桑感扑面而来,“现在这风气,道德都败坏喽。”说着,他缓缓摇头,脸上的皱纹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拧在了一起,成了一团解不开的愁绪。我无言,只是默默递上一支烟。他颤抖着接过,深吸一口,吐出的烟雾浓稠而厚重,仿佛裹挟着他半生的愁苦与无奈,悠悠地飘散在空气中。
“现在偷牛贼还敢开枪呢!”他又说。我猛地一惊,忙追问:“怎么胆大包天敢开枪?”
“是啊,人家骑摩托追上来了,他在车里就开枪了。开枪可是开枪,那上哪跑去?到头来都抓住了。”福祥老人说着,竟笑出了声,那笑声里,满是荒诞与嘲讽,在这渐渐暗下来的小镇街头,显得格外突兀。
这个地方,向来有些邪性。头几年,有个坐地户在饭店与人发生口角,一怒之下,竟掏出手枪威胁:“妈的老子崩了你!”被威胁的人倒也镇定,转身就报了警。那卖枪的大概是仗着自己是本地人,既不逃跑,也不躲藏,就那样大剌剌地等着警察来,结果自然是蹲了两年大牢。这事传出去,大家都觉得像一场闹剧,可闹剧背后,又藏着说不出的寒意。
还有那令人咋舌的卖淫嫖娼活动,猖獗到罚款的数目竟足以盖一座家属楼。后来更是规定,必须由局长签字才能打击。听说有一伙各乡镇老师去县里学习,在旅店被套路,一个个只能乖乖交罚款。那次大哥和戴老师出去看电影,阴差阳错躲过一劫。每次想起这些,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它们就真真切切地在这宝东发生着。
福祥老人对这些道德滑坡的现象骂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狠,渐渐地,精神竟变得不太正常了。有个改嫁过来的女人,每次从他家门口路过,都会招来他的破口大骂:“死了小鬼给分身,前夫一半儿后夫一半儿。”他的声音尖锐刺耳,像一把把利刃,划破小镇原本宁静的空气。那女人被吓得不轻,白天根本不敢出门,只能等到夜幕深沉,才敢偷偷把白天积攒的脏水倒掉。小镇上的人对此议论纷纷,有人叹息,有人摇头,可终究,谁也没有办法改变什么。
日子一天天过去,福祥老人病了。他自己攒了些钱,却满心盼着儿子能出钱送他去医院。于是,他就那样窝在自己那昏暗、狭小的小屋里,像一只被困住的动物,一天又一天地熬着时间。那小屋仿佛一座孤岛,将他与外界彻底隔绝开来,他的孤独与绝望,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无限蔓延。
我儿子强子回乡探亲,我嘱咐他去看看福祥老人。强子回来后,跟我讲起他们的对话。“太爷问我做什么工作,”强子说,“我告诉他我给堂弟公司做业务员。堂弟从业务员干起,现在开了公司,还办了工厂。”福祥老人听后,就是长叹一声:“还是你们那股子老人教子有方啊,我没什么文化,他们也没什么文化。”那叹息里,有对自己的自责,有对命运的无奈,更有对下一代深深的期许与失望。
那年冬天,小镇上的人都以为福祥老人熬不过春节。正月十五送灯的时候,家人心中默默准备了他的那一盏,大家都怀着一丝悲悯,等待着那个不可避免的结局。可谁也没想到,老头命硬,硬是挺了过去。他像是在和命运做最后的抗争,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倔强地活下去。
然而,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福祥老人还是没能敌过岁月与病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终年七十三岁。出殡那天,小镇上的人不少都来送行,大家的脸上都带着几分感慨。我站在人群中,望着那缓缓前行的灵柩,心里想着,福祥老人这一辈子,就像这小镇的历史,写满了故事,也写满了无奈。他的那些抱怨,那些对世风日下、道德败坏的斥责,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可如今,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又爱又恨的世界,只留下这些或荒诞、或无奈的故事,在小镇的街头巷尾,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说起。
在我记忆深处,母亲六十六岁生日那天的场景,始终鲜活如昨。那天,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屋内,给每一件物件都披上了一层暖融融的光。一大早,家里就弥漫着忙碌又欢快的气息,哥哥姐姐们带着家人陆续赶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房间里回荡,为这个普通的日子添上了几分特别的喜庆。
而在这热闹中,李迎新的到来,无疑是又一个欢乐的高潮。李迎新,是母亲最小的干儿子。在那个认干亲不算稀奇的年头,他和母亲这对干亲之间的情谊,却格外深厚,浓烈得如同陈酿多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
李迎新曾经在部队服役,那段日子里,他就像一只归巢的鸟儿,总爱和战友们分享家中的温暖。他常常念叨自己有个干妈,说起母亲时,眼睛里满是光彩,把母亲平日里对他的好,一桩桩、一件件,绘声绘色地讲给战友们听。从亲手做的家常饭菜,到贴心缝补的衣衫,再到那些关怀备至的叮嘱,战友们听着,心里满是羡慕,纷纷打趣他,说他这是修了几辈子的福气,才有这么好的干妈。
每次从部队回来探亲,李迎新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哪都顾不上,第一时间就奔赴母亲这儿。这次母亲过六十六岁大寿,他更是早早地就做了准备,一下车,手里就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满心欢喜地朝着家门奔来。
刚到门口,他就扯着那副洪亮的嗓子喊起来:“大妈,我回来了!”声音里带着旅途的疲惫,却又掩盖不住重逢的兴奋。母亲正在屋里忙着招呼客人,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手上的活儿也顾不上了,赶忙迎出去。一见到李迎新,母亲脸上的笑容瞬间绽放开来,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灿烂又温暖,眼睛里满是关切与疼爱,她快步上前,拉住李迎新的手,左看右看,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又瘦了,在部队是不是没吃好?训练一定很辛苦吧?”
寿宴开始了,满桌都是母亲平日里最爱吃的菜,色香味俱全。李迎新在席间就像个欢乐的使者,忙前忙后,一刻都不停歇。他先是熟练地拿起酒瓶,恭恭敬敬地给长辈们倒酒,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真诚与尊重,嘴里还说着各种吉祥话,逗得长辈们合不拢嘴。随后,他又和哥哥姐姐们围坐在一起,天南海北地唠着家常,分享着部队里的奇闻趣事,模仿着战友们的方言和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整个屋子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
母亲坐在主位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脸上的笑容就像被定格了一样,从未消失。她的眼神在每个人身上流转,满是幸福与满足。那一天,她的身体还很硬朗,精神头十足。她的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喜悦,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这浓浓的亲情驱散了。
夜幕降临,客人渐渐散去,热闹的屋子慢慢安静下来。母亲坐在沙发上,眼神还带着几分意犹未尽的欢喜,可没过一会儿,她轻轻地叹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自责与惋惜。她转过头,看着我说:“迎新大老远来给我过生日,我本应该给他拿点钱的,这一整天忙得晕头转向,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事儿给忘了。”我赶忙安慰她:“妈,他和咱们是一家人,不会在意这些的。”可母亲却还是一脸的懊恼,不停地嘟囔着,怪自己疏忽了。
后来,李迎新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没过几天就专程来找母亲。一见面,两位老人就像许久未见的老友,手紧紧地拉在一起。李迎新的母亲笑着说:“他都那么大的小伙子了,还好意思接大妈的钱?也不知道磕碜。”母亲连忙摆摆手,认真地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孩子每次来都带这么多东西,我这当长辈的,也该表示表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脸上的笑容却无比真挚,那股子热乎劲儿,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让旁人看了心里都暖烘烘的。
从那以后,时光悄然流转,李迎新还是一如既往地常常来看母亲。每一次他的到来,都像是给家里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让屋子再次热闹起来。母亲呢,也依旧念叨着要给李迎新钱,每次都早早地把钱准备好,放在显眼的地方,就怕又给忘了;而李迎新呢,还是每次都坚决拒绝,笑着说只要大妈身体健康、开开心心的,就是给他最好的礼物。这一来一往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处处藏着平凡又真挚的亲情,如同涓涓细流,虽不汹涌,却绵绵不绝,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在那一场热闹非凡却又透着几分莫名沉重的寿宴之后,生活似乎又回归了往昔的平静。一日午后,阳光慵懒地洒在大地上,我像往常一样去母亲家探望。路过园子时,不经意间抬眼,竟发现母亲家的房门正对着一棵纤细的小柳条树。
微风轻轻拂过,那小柳条随之悠悠浮动,姿态轻盈,恰似一个羞涩腼腆的小姑娘,在不知疲倦地不停鞠躬。这棵柳条树孤孤单单地立在园子的南侧那道略显陈旧的柳条篱笆上,周围一片荒芜,只有它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其余一同种下的柳条,都没能熬过那些风雨,早早夭折,徒留些干枯的痕迹。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异样感觉,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轻轻拉扯着,目光再也无法从它身上移开。
那时的我,对风水之说一窍不通,丝毫不知这看似普通的柳条树,竟好似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恶意”,对母亲而言,是极为不友好的存在。在那些静谧的夜晚,当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脑海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棵柳树的模样,荒诞的念头也随之滋生:倘若它是妖精的化身,又或者有邪恶的妖精藏在里头,那母亲这一家,岂不是要陷入无尽的不顺利之中?这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像一团乌云,悄然笼罩在我的心头。
谁能料到,命运似乎真的被那棵神秘的柳条树牵引着,悄然滑向了不幸的方向。果然,没过多久,母亲的身体便每况愈下,疾病如同潮水般接连不断地涌来。虽说每次的病症都不算特别严重,却足以让她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再也无法像从前那般,在厨房里忙碌穿梭,为一家人精心准备饭菜,操持着家中大大小小的家务。如今,她每日最大的活动,便是坐在那张略显破旧的沙发上,百无聊赖地看着电视,这竟成了她生活的全部重心。
回想起母亲在前院居住的日子,她对电视的痴迷就已经让我十分诧异。常常,她能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势,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屏幕,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仿佛被那小小的屏幕吸了进去。有时,甚至在寒冷的冬日,她也会趴在温暖的被窝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电视,全然不顾身体的不适,久而久之,竟患上了颈椎病。即便如此,在吃药缓解疼痛之后,她依旧我行我素,那对电视的热爱丝毫未减。
自从搬到后院,不过三四年的光景,母亲便因身体和精力的不济,无奈地将做饭、做家务这些繁重的任务,一股脑儿地交给了父亲。好在父亲的身体还算硬朗,除了耳朵有些背,时常听不清别人说话,还有些顽固的便秘困扰外,并无其他大碍,依旧能够精神抖擞地操持着家中的事务,支撑着这个家。
我母亲家在前院住,养了一条小黄狗。这狗通身黄毛,只有肚皮那儿是一抹雪白,平日里总是摇着尾巴,见人就凑上去,小鼻子一耸一耸地闻闻,模样别提多乖巧了,家里家外来的人,没有不夸它温顺可爱的。家里的小孩在院子里玩耍,它就跟在后面撒欢跑,时不时还扑腾着小爪子,去够小孩手里的小玩意儿,活脱脱一个活泼的小跟班,大家都打心底里喜欢它。
可谁能想到,这看着再正常不过的狗,竟会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它有个毛病,护食护得厉害。但凡有人去夺它正在享用的美食,哪怕只是稍微靠近一点,它立马就呲牙咧嘴,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吼声,浑身的毛都炸起来,那模样看着凶狠极了,仿佛面前的人是要抢它命根子似的。可真有人强硬起来,作势要打它,它又立马夹起尾巴,灰溜溜地躲到一边,嘴里还哼哼唧唧的,典型的外强中干。但那时候,家人都没太在意,只当是动物护食的本能,在农村,谁家的狗还没点小脾气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家人渐渐发现这狗的性子愈发古怪。它不再是那条温顺的小黄,动不动就冲着家人乱吠,声音尖锐又急促,听得人心里直发毛,仿佛朝夕相处的家人成了它眼中的陌生人。大半夜的,它也不安生,突然就扯着嗓子叫起来,叫声在寂静的夜里传得老远,搅得一家人睡不好觉。每次听到那狂躁的叫声,家人心里就泛起一阵寒意,怎么也想不明白,这狗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生病了?可看它吃喝拉撒又都正常,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终于,到了往后院搬家的那天。父亲想着自己和这狗相处这么久,平日里它虽说偶尔有点小脾气,但总体还是听自己话的,牵它过去应该不成问题。他手里拿着平时小黄最爱吃的骨头,小心翼翼地靠近,轻声哄着:“小黄,跟我走,咱们去新家,那儿可有好多好玩的。”说着,伸手抓住狗绳,脸上还挂着温和的笑,试图安抚它。
可谁料,这简单的举动却像是点燃了火药桶。小黄瞬间被激怒,原本温顺的眼睛里充满了血丝,身上的毛因为愤怒根根直立。它疯狂地挣脱绳子,那股子蛮劲,父亲都有点拽不住。紧接着,它张着血碗大口,露出锋利的牙齿,向父亲直扑过去。父亲根本来不及反应,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连连后退,一个踉跄往后跌倒,后背重重地磕在地上,扬起一片尘土。小黄的利齿擦着父亲的衣角划过,只差一点,就要咬到父亲的腿,好在没有咬到要害。
父亲瘫坐在地上,惊魂未定地看着眼前这条仿佛被恶魔附身的狗,心中满是疑惑与愤怒。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养了这么久的狗,怎么会突然对自己下狠手。母亲听到动静赶来,看到这一幕,眼眶瞬间红了,她捂着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嘴里喃喃道:“这到底是咋回事啊,咱家养的狗咋会咬自己家人呢?”
帮助搬家的人围了过来,看到这混乱的场景,纷纷摇头叹息。有人说:“这动物啊,怕是也随了这社会的变化,连主子都不认了。”这话一出口,众人都陷入了沉思。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人心浮躁,到处都是物欲横流,难道连动物也受到了影响,丢失了那份原本的忠诚与温顺?
小黄被判处死刑。行刑的是我妹妹玉珍的大儿子,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他借了一根铁钎子,脸色凝重地走向狗窝。小黄像是察觉到了危险,躲在窝里,发出呜呜的叫声,可不再是往日那种撒娇的声音,而是带着一丝恐惧和绝望。小伙子深吸一口气,把狗堵在窝里,双手紧紧握住铁钎子,从狗窝顶上扎了下去。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听到小黄一声惨叫,随后,一切都归于平静,可那声惨叫,却久久地回荡在众人的心头,让人心里空落落的,仿佛随着小黄的离去,一些珍贵的东西也一同消失不见了。
我还记得这样的情景:火车“哐当哐当”地疾驰着,好似一个不知疲倦的钢铁巨兽,奋力撕开风的幕布。车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飞速掠过,田野、山峦、树木,一切都像是被无形的手快速翻动的书页,模糊成一片五彩斑斓的光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