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六百七十五章 时代变迁(2/2)
然后就是周公嫡长子继承制度,大宗小宗开始分裂,但最后土地都分没了,小宗什么都分不到。
推恩令之后,豪门继承官职,可以主导政策,于是大宗小宗都可以团结过来,形成门阀。
周朝的时代,小宗团结在大宗身边,完全是因为周礼的规定,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全靠自觉。但显然只靠自觉是不行的,克己复礼完全是想多了。
到了汉武帝以后,察举制普及,大宗可以推举自己的子孙去做朝廷官员引导政策,这样一来小宗就可以团结过来了,因为大宗可以让政策对小宗有利,同时小宗的有能者也有机会得到推举。大宗和小宗的地位可以改变,谁拿到职位,谁构建政策,谁就是大宗,其他人都要追随大宗,或者说是追随政策。
但后来九品中正制,职位继承限于豪门之间,就是完全的垄断了。于是垄断职位的就是豪门,没有的就是寒门。
接着就是科举,豪门不能继承官职,豪门和寒门都得考试。谁得到功名,谁主导政策,所以寒门和豪门都得拼命地投入教育,力求得到功名。
豪门和寒门在一个游戏规则中博弈,最后形成了士大夫阶级。就有了大名鼎鼎的陛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
这个时候功名是无法继承的,反而随着科举的进化,还出现了罢免制度。也就是说士大夫要是做错事情还会被罢免,必须谨言慎行。
而这个时候哪怕贵族爵位可以继承,但主导政策的也已经不是贵族了,而是士大夫。士大夫的功名则无法继承,只能不断考试。但后来士大夫的身份也出现了垄断,分为了热籍和冷籍。
三代没有考取功名的士大夫就成为了冷籍,再想科举就得冒籍。不过只要有钱,这些都是小问题,直接找个热籍挂靠就行了。
所以到了清朝,政策的导向已经不是完全由士大夫决定的,很多大商人都疯狂投入教育,培养人才,希望可以通过人才让政策导向自己。晋商、徽商都投入了很多。所以科举也对应地分了南北榜,总不能真的全部由有钱人决定政策导向。
到了明清,士大夫和有钱百姓的对抗已经开始了,当然这个时候没钱的百姓依旧没资格参与争夺。
总之从一开始对土地和资源的继承,到后来职位的继承,到后来财产可以继承但政策导向却需要争夺。因为政策可以决定有钱人是不是可以一直赚钱。
从晋商、徽商的兴衰来看就知道没有什么生意可以一直赚钱,特别是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所以他们希望政策可以对自己有利,这样就可以找到新的赚钱项目了。
为了能让自己的财富代代相传,他们需要政策,这就需要他们去争抢了。争不到,抄家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红楼梦》就是如此,贾家立了战功,富贵逼人。但因为他们一代一代都没有办法抢夺到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导向,最后就入不敷出,直接被抄家。
所以财产可以继承,但功名不能继承,政策导向更加不能继承。而功名和政策导向,寒门可以争,商人可以争,富农也可以争。
王路飞很清楚在大海之上,不只是财产可继承,功名也可以继承,那么政策导向自然也能继承。
不是说一个政策搞砸了,就必须有人为此负责,没人会负责,因为这些都是继承的。上个政策搞砸了,下一个政策还是同一个家族的政客提出,还要继续推类似的政策。因为这种政策对自己的家族有利,搞砸了也要继续推。
都是可以继承的,那么大量草莽就没有机会获得功名,更不可能得到政策的支持,于是他们除了出海做海贼还能怎么样呢?因为他们也知道高级天龙人是不会放弃继承权的,只能暴力抢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