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六十二章(1/2)
这句话,这声音,谁能受得住?
其实阮瑶是背过这首诗的。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阮家大郎在教妹妹背诗的时候,大抵是因为那时候阮瑶还小,又有些痴傻,故而阮唐并未深谈,只是粗略的解释了些。
便是说女子出嫁之前并不需要啼哭,遇到了真心之人度过终生便是福分。
诗句中或许另有深意,比如暗喻了初嫁女子不懂遭人厌弃的苦痛,又比如寄托了作诗之人心中苦闷,可这些阮唐未提起,阮瑶不深究。
当时她背的时候,也并不觉得有什么。
可现在被这人说出来,同样的字句,感觉却是截然不同。
每个字都像是敲在心坎儿上似的。
若真能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终生不相负,多好。
阮瑶昂头看他,而小太子还在细心的用指尖帮她扫去面上的落雪。
按着规矩,她要躲闪开的。
可是素来守礼的阮女官这会儿却是一动不动,压下了所有情绪,只盯着赵弘瞧。
她不回应,因为她看得出来自家殿下并不知晓此话含义。
可她同样没有躲避,其中缘由,连阮瑶自己都不敢深究。
终于,轻声开口:“殿下当真觉得奴婢紧要?”
小太子的回应格外率真耿直:“对,”好似觉得一个字并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真诚,他又跟了句,“我觉得,瑶瑶最紧要了,谁都比不上你。”
这句话,并非情|爱的甜腻,也不是唬人的敷衍,尽然是清澈见底的真心。
清如水,明如镜,正因如此,直白的令人猝不及防。
阮瑶定定的看他,精致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温婉笑意。
她伸出手,小太子很有默契的低下头。
女人温热掌心轻缓的附了上去。
像是帮他拂雪,但更像是想要摸摸这人的发顶。
阮瑶声音轻缓平静:“等下再让顾太医来瞧瞧吧。”
多看看,多瞧瞧,将余毒根除才好。
其实连阮瑶自己都不知道,病愈的太子殿下还会不会像现在这般待自己,若是她有私心,尽然可以在赵弘浑噩的时候随意哄骗,让这人一辈子依靠于她,荣华富贵既是唾手可得。
但阮瑶不愿。
不仅仅是她心存良善,做不出那些糟心事,也是因她不愿辜负了这份赤诚。
小太子却不知阮瑶在想什么,只管凑到她掌心蹭了蹭,颇为自得其乐。
就在这时,小安郎已经扭着肥嘟嘟的小屁股从树上爬下来,现下正一边扒着树枝,一边探出一根小爪子对着阮瑶和赵弘晃悠,嘴里哼哼唧唧的,摆明了要他们抱。
小太子立刻伸手过去,拢住幼崽,把它抱到怀里。
只是他不常抱安郎,故而这会儿用的姿势让小家伙有些不舒服,便来回扭动着,还伸出小爪子去拍阮瑶。
阮女官见状不由得笑起来,她并未接手,而是凑过去帮着赵弘调整姿势:“殿下你不要卡着它,把手臂这样弯,让安郎躺在你怀里……对,这只手这样放着,托着点他的头。”
小太子听话的配合着,很快便掌握了抱食铁兽幼崽的正确方式。
安郎觉得舒坦,也就不再闹腾,老老实实的靠在太子殿下的臂弯里,还懒懒的打了个哈欠。
赵弘则是无师自通的颠了颠他,还抱着晃悠了两下。
阮瑶在一旁瞧着,或许是因为她教给小太子的动作和抱婴孩一样,故而打眼看过去,阮女官莫名的从赵弘身上看出了些……慈爱?
想要笑,又觉得不大合适,阮瑶只能忍住。
就在这时,小太子有些惊讶的抬头看向了她,问道:“瑶瑶,它的毛好软啊。”
阮瑶笑道:“奴婢之前摸着觉得安郎的毛发已经有些硬了。”
“你摸这里,真的是软软的。”
阮瑶低头,看到了自己和这人交叠的手。
以前也握过手,可那都是事出有因的,或凑巧或安抚,皆为坦荡,而且从来不会费上太长时候,很快就松开来。
但这次,小太子握着她的手,脸上带着灿烂笑容,一点撒手的意思都没有。
宫规告诉阮瑶,躲避开才对。
但是这一次,熟练背诵各卷宫规的阮女官却选择了松懈了力气,由着他牵着自己的手,一起附上了安郎软乎乎的小肚皮。
而后,阮瑶给了赵弘一个轻软的笑:“嗯,软得很。”
站在不远处的来喜低着头,努力的和身边的竹子融为一体。
他知道的又太多了,这样不好,不好。
因为安郎的娘亲来了,故而便不用把安郎送回珍兽园,可以一直放在东明宫养着了。
阮瑶很享受揉国宝的快乐,小太子同样乐此不疲。
不过很快,两人就没有了这般轻松自在。
过完初二,皇帝处理完了祭祀与接待使臣之事后,便要带上人时常离宫,与民同乐。
只不过他并非是像之前的赵弘那样微服出宫,而是要大张旗鼓,带足仪仗,与皇子公主还有各位亲王一道参与进京城百姓的各种庆典之中。
阮瑶跟着赵弘,也见识了什么叫做皇家排场。
初五百姓迎财神,皇族中人要坐在高台上,远远相望。
初七百姓人胜节,宫里从太后到妃嫔都要剪窗花,连赵弘也应景的剪金箔做了朵小花给阮瑶戴。
等到了正月十五,京城里闹元宵,张灯结彩放花放炮好不热闹,皇家却要大半夜的坐在皇宫门楼上,远远地瞧着皇城盛景,点亮灯笼,让百姓一抬头就能看到他们,给众人一种“皇帝陪我过元宵”的错觉,借此表达与民同乐。
阮瑶是不太明白大齐这些规矩是哪里来的,思来想去,只觉得实质性的意义不算大,但是仪式感很重。
当然,现下这不叫仪式感,而是叫皇家脸面。
反正意思都差不多。
身为太子储君,赵弘自然要参与其中,阮瑶便每天换着法子给他保暖防寒,毕竟在城门楼子上坐好几个时辰真的不是寻常人能扛得住的。
大齐之前的皇帝能想出这种主意也是奇才。
等年节过后,到了正月二十,皇帝御宝开封,一切如常,朝堂诸事也跟着恢复。
因着太子殿下如今身子已无大碍,节庆时皆能出席,那么早朝自然也不能再避。
大殿下也觉得既然已经准备妥当,便不用再拖。
他自不必说,对朝政之事本就驾轻就熟。
至于小太子也在这段时间经过了充分的锤炼,单单在过年期间,大殿下让他学着看了好一阵折子,小太子成长极快,而他出门见的不是皇亲就是重臣,人脉熟悉后只要小太子端得住,站得稳,自然不怕露出什么马脚。
于是,太子殿下重返朝堂,让朝野上下最后一丝有关于太子病弱时日无多的流言不攻自破。
阮瑶作为东明宫中的管事女官,又是唯一能在赵弘身边近身伺候的,如此大事自然是要她来安排宫人们多做准备。
谁陪同太子去正殿,是徒步还是做轿辇,甚至于每天的三餐都要因此变动时间。
而在忙碌中,阮瑶渐渐发现,所谓上朝,与自己想象中的不大一样。
在她看来,皇帝早朝那是每天都要举办的,地点自然是要在正殿里,就像是电视上演的那般,皇帝坐于金銮宝座,底下臣工排成几列,按照品阶站的整整齐齐,山呼万岁后开始朝会。
可了解些后,阮瑶发觉大齐早朝与她所想的满不是一回事。
这般郑重其事的是有,但除非是发生天灾,或者是战争绵延,不然寻常时候,这样的早朝每十日才会出现一次。
一般时候,每隔三日皇帝会召集在京的三品以上大臣在绥庆门内听政,一旁有学士取奏本,诵读上奏,皇帝与列位臣子商议后当场下旨,因着宰相、翰林院以及阁大学士皆在,故而有疑问便可当面商议奏对,省去许多繁文缛节。
这般处理政事确实要比在大殿上来的高效,但上朝下朝的时间常常没有定数。
可能近几日无本,打一晃就能回。
也可能一堆折子凑在一起,有时候甚至能耗到傍晚。
这让阮瑶一到日子便格外警醒,早早的让人备下热水,等赵弘散朝回来就直接备浴桶,既是清洁也是放松,饭食上也要仔细精心,不能早也不能迟。
当然,许多事情并不需要阮女官一一操劳,自有手下人去做。
可是因只有她能近身,故而叫太子起床就注定了是阮瑶一人的职责。
之前阮女官并不觉得这是问题,因为那时候赵弘在养病,为了谨遵医嘱便要多多休息,寻常他早晨睡不醒时阮瑶也不会催促,反倒盼着赵弘能多睡一睡,好养身子。
可现在不一样了,虽然太后娘娘免了他的请安,可早朝不等人,辰时便要开始,那么赵弘最迟也要在卯正起身才来得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