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节 治本之路(1)(1/2)
翌日,张越在县衙设宴,招待了新丰的名流、商贾、工坊业主。
自是敲打一番,威逼利诱,使得与会者纷纷拍着胸膛保证,一定遵纪守法,做朝廷的好臣民,社稷的好走狗,一定不给上官和朝廷添麻烦,也一定不惹事情。
包身工什么的,更是保证,尽量避免。
同时,还承诺提高雇工待遇,加强福利什么的。
当然,他们能答应的如此痛快,除了张越的威慑外,最大的缘故,还是现在的新丰工坊利润空间非常大!
毕竟,新丰的工坊园区,是全天下第一个国家组织建设,并提供资金、场地、技术支持的园区。
各种新型农具以及新型技术的投入,使得几乎所有人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投资百万,一年利润翻倍、数倍十倍,都是很轻松的事情。
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自工坊园投产以来,其所产的曲辕犁、耧车、水车、镰刀、锄头及其他大小商品,全部是以流水线生产,进行了分工合作。
其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又有着各种新工具、新技术的投入,使得产品质量远超一般手工匠人的产品。
于是,新丰的商品,瞬间冲入市场,将整个关中的散户工匠与小作坊主,赶尽杀绝,垄断了市场,顺手又将那些工匠与小作坊主,纳入新丰的作坊体系里,使他们成为了工坊的工匠或者是技工。
现在,新丰的产品更是杀入了河洛、齐楚等地的市场。
吸天下的血,奶一个县的工业,哪里能不起飞?
当然,他们也仅仅只是嘴上答应,会不会落到实际,那就不得而知了。
张越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在等了一天后,就对胡建和陈万年下令,加强对工坊园和新丰系统境内的所有作坊的监察。
但凡发现有工人被虐待伤残、死亡,以伤人、谋杀论处!
并命令新丰县尉胡建,对所有此类犯罪行为,采用公室告制度来审理,并且不需要有人控告,只要官府发现并且怀疑其有类似行为,那么县衙方面就可以主动提起控诉。
一下子整个新丰上下,一片鸡飞狗跳,许多作坊主都开始跳脚骂娘。
但,却又迫于无奈,只能捏着鼻子,服从了官府的告示与命令。
毕竟,在这个国家,五铢钱虽然有用,但还是不如官府给力。
当然,张越也明白,严刑酷法,是无法阻止商贾为了利润铤而走险的。
不吃人的资本,在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
所以,他只好绞尽脑汁的给这些家伙想了些备用方案。
其中之一就是,张越宣布夷狄奴婢不受汉法、汉律与汉制管辖。
换而言之,夷狄无人权!
这很正确,没有任何人觉得意外。
在过去数十年都是如此,无论是北方的匈奴胡人奴婢,还是南方的越人奴婢,仰或者西南来的僰奴,都已经随着汉室的对外扩张,而不断被引入内郡。
同时,还有着大批其他西域、北方的附庸民族跟随汉军内迁。
到的如今,几十年下来,内迁的各族人口,至少也有百万了。
只是,这些胡人过去并不怎么受欢迎。
毕竟,比起汉家善于耕作的人民,这些逐水草而居的夷狄或者群山之中没见过世面的蛮子,实在不是什么好的奴婢。
只能做些粗苯的活计,稍微复杂一点,便跟不上了。
故而,过去,这些胡人奴婢,不是很受欢迎,价格也很低。
以至于,河西那边的军功贵族们,如今都不怎么往内郡发卖战俘了,他们一般是就地消化。
所以也就在汉室制造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国家对外战争,屡战屡胜,拓土万里,但是,境内庄园与地主贵族们蓄奴的时候,却放着价格低廉的胡奴不用,削尖了脑袋,想尽办法的逼迫自己的同胞手足甚至乡党破产,好方便兼并他们的土地,奴役他们的妻儿子孙。
以至于河西被纳入汉土差不多三十年了,但当地的胡人数量却一直与汉人移民数量持平。
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战争获胜之后,俘虏的战俘与牧民,都卖不出去,只能就地安置?
但就地安置,又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教导他们耕作,就只好将这些人低价甩卖给那些缺乏人口的附庸?
像辉渠、浑邪、休屠、月氏、乌恒,都曾从汉军大量购买了匈奴、羌人俘虏。
也正是靠着从汉军手里,低价购入人口,这些曾经的小不点的人口,才能迅速攀升起来!
但现在,情况变了。
随着新丰严禁汉家臣民奴婢与包身工,并开始要求提高雇工待遇、福利,但却给夷狄奴婢开了个口子。
瞬间就有聪明人发现了夷狄奴婢的好处。
首先,夷狄奴婢,虽然笨了点,傻了点,不适合精细的耕作。
但是,工坊园里却有的是不需要脑子的工作。
譬如搬砖,譬如劈砍原材,譬如运货,此外还有许多重复性的不需要技术的工作。
像是拼装啊、刷漆啊,擦洗啊……
而现在,少府卿那边官府平贾一个匈奴战俘,只需要三千钱!
对!
只需要三千钱!
就这个价格,还卖不出去,只要有点关系,说不定还可以降!
甚至买三送一,买十送五,也不是不可能。
而这个价格,真的是非常良心了。
因为,一个汉人奴婢平贾至少八千钱(小奴),若是大奴起码一万五千钱!
于是,这些人纷纷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涌向少府卿。
张越漠北之战俘虏回来的牧民、战俘,瞬间就成了香饽饽。
………………
张越却是没有再关注工坊园的事情。
他此刻,已经到了骊乡。
登上骊山,俯瞰整个骊乡,道路狭窄,崎岖,村舍在山峡之间若隐若现,山的另一面,有炊烟袅袅升起。
“翻过骊山,便是鸿门了!”张越对着刘进道:“不知道殿下有没有去过鸿门?”
刘进点点头道:“孤数年前曾随皇祖父御驾,登临鸿门,观高帝旧居,望项羽旧营,感慨祖宗创业艰难啊!”
张越听着,笑道:“殿下,臣亦在幼时随兄长游历鸿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