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我的暗示(1/2)
张良听懂了我的暗示,随后开口:“其他嘉宾们,是否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呢?”
一位身姿丰满且容貌妩媚的青年从观众席缓缓站了起来,目光略带媚眼,她就是名家公孙玲珑。但她庞大的体格与夸张的装扮实在显得突兀而不合常规。
当看到这一幕时,在场众人不觉心中生畏——这位着名的公孙玲珑总是以其个性独特的言行在众多观众面前显目,特别是她对于名人张良的热情执着。
不过面对这场正儿八经的观点交流和学术争鸣的环境,张良显然并不乐意逃避或分心。他平静地转问:“其他名家的看法如何?”
公孙玲珑露出笑颜,先是看了我眼中的支持之意,又向秦铭示意,在审视了当前的局势之后缓缓说道,“我觉得谈论国家与家族的存在与否不能单纯以此作为论点。”
接着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国家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家族?”紧接着提出挑战性观点:“三家能否成为国?如果有三家不足以形成国的框架,四家、五家又或六大、七大家是否同样存在问题,是否存在一个确定的划分界限,以维持这个国家的结构稳定呢?”
“况且,我对秦丞相所提出的法之理念,虽有一定赞同,但仍有一些不同理解。法则旨在制约人的行为活动,但真的所有人的每一个动作都能通过法完全被规定并控制吗?”
会不会有人实际上违法,却能巧妙地避过法律的制裁,法的存在就仅是如此呢?亦或是法治是人群制定的规定呢?”
儒家主张遵循道德名实,并追求内心的真正善良(正名实);即要言行相符,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使名实相合)。在混乱动荡的战国时代背景下,众多规范虽形同虚设,名家应运而兴。
其哲学的核心主张是万物应该“名实相应”,以此作为一切事物运作的基础,强调逻辑性和现实一致。与其他诸家的区别,则在于通过正确的辨识事物“名”与“实”的方法实现。他们利用逻辑原则来审视和剖析事物,争论往往聚焦于那些通常不涉及实践或政治问题的哲学命题。
由此,在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中,命名“诡辩”的名声常伴随着名家的思想;但在某种程度上,如能延续其思想路线,它们可能将成为后世哲学发展的基础。不幸的是,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其他学派边缘化甚至消灭于历史长河中。因此,当我们理解先哲智慧时,便会感受到当时诸子争鸣的激烈与多元。
儒家的忠义廉洁观念是为人立身的基本准则;连横合纵体现了智谋的战略应用;墨子倡导的科学精神则以实际应用为核心。而兵家聚焦军事战略,阴阳家用自然法则指引生活。名家则是通过辩明物与本质的**对接哲学思辨的起源,为日后诸多哲学思想的奠基者之一。
公孙玲珑的一句话让旁边的李斯感到微妙的紧张或不安——这不仅仅是对问题的思考。公孙玲珑的话语中暗含一种机巧或策略。如果不能深入其中逻辑关系,可能会被她设计的思维陷阱困扰。在表达完自己的看法后,她望向秦铭,仿佛已期待他给出答案。或许是针对秦铭单独占据三大席位表现出的不满,或许是对秦铭抱有情感倾向,并转移原本对张良的兴趣。不论何种原因,张良释然了,并用悲悯的目光看向秦铭,其余人也目光凝聚在秦铭身上,等待他的回答。
秦铭没有保持静默,缓缓站立。“对于名家的高度关注表示感激,接下来就让我回答这个问题。”
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表示不仅仅是名家有权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在这样一个问题下,我有一个反问,请您聆听。”
“如果有位疯狂的人把五个无害之人放在路**。随后,不受驾驶者控制的战车失控,径直驶向这几个人并很快将碾压他们。”
在此背景下,他继续阐述问题情境,“假设此时你能影响拉动战马使失控的战车拐弯。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发声以改变路线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