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几分顾忌(2/2)
通过几扇敞开的大窗孔,压抑的气氛如同倾盆大雨一样直袭二人心头。
面对执念已深且胆量十足的亲弟弟李存义,李善长内心怒火滔天,外界虽常称赞他如大明时期的丞相萧何,只看到他在权力上的崇高与声誉的荣耀,无人能理解当时肩负的压力与牺牲。
当年刘邦初创团队的灵魂人物、小县亭长在市井间结识的一帮无足轻重的家伙,其中赫然是杀猪屠夫樊哙,丧礼操办者周勃。
反观身为官僚出身的萧何,则在出身环境与境遇上优于其余刘邦团队。
在这种前提下,一同**混业,承担的心理压力难以想象,久被此形象比喻的李善长也开始暗地里以萧何自称,然而回望往事,有个细微的点鲜为人提及——他眼里那位“皇帝”朱元璋并非与昔日汉高祖相同。
后代人说汉高祖是刻薄之君,无论战争逃生之际抛家不顾,或是大开杀戮之风,这一切都展现了他的残忍。
实际上,他才是秦末乱世中冲出的佼佼者,击败势不可挡的项羽英雄,他心底的凶残却有着别样的深沉。
然而当我们着眼接近两千年历史长河的众多封建统治者中,刘邦在他同为有作为的历代**之中,确实是被称誉以\"仁政\"而名留史册。
但眼前这位明朝初年的开国君主却是截然不同。
他不曾继承自往代皇帝的基本势力结构,而是围绕那些以往地位低下的家族建立起国家根基。
这种转变直接导致了一个极端的现象——皇权的集中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现今各地虽仍有地主士绅执掌着治理重任,但皇权仍然不涉足基层事务。
与前朝的封建领主们相比,他们的行为仅限于财富上的兼并与积累。
以往他们享有的权利已然受到大幅度缩减,想要重组力量所付出的成本比之过往各朝皆高出许多倍。
在这种局面下,皇帝的指令得以迅速执行,遇到的障碍少了许多。
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这种强大的压迫性影响力,朱元璋在处理事情上几乎不给他人留下余地。
而这份强硬的性格并不是随着登上宝座才形成的。
在他刚在滁州立脚时就已经奠定了初步的性格基底。
很明显,跟随他一路的李善长全面经历了这场从平凡的义军领袖变为一言九鼎统治者的过程。
世人只看见他在**面前风光无限,却从未预料到每次面对朱元璋后回家居住的夜里他会感到辗转难眠。
他整晚都在思考与皇帝的每句话语,寻找自己可能漏失的信息或未能领悟的**意图。
就在李善长沉浸在往事回想的时候,突然,一道震耳欲聋的雷声划破夜空。
这个清朗的回音将他的思绪拉回到当下情景。
此刻。
“我就问你,你觉得这群学生聚义是何人在暗中操纵?”
李善长的话语平缓而不紧迫,手中拿着的茶杯的动作丝毫未变。
在他达到此高位之时,他对物质的需求早已失去了明确的渴望。
这不仅仅是金银珠宝、珍稀宝物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魅力;更象征着他不需要把这些故事撕裂在地面上来消解心中的不满和愤怒,那无意义的发泄只会徒增烦恼。
“哥哥,难道你真认为这件事是我策划的?”
李存义眉间微蹙,意识到这起事件的发展超出了他原先的理解范畴。
“若是果真出自你之手,或许我的失望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切。”
李善长话中伸手指向旁边的长柄手杖,重重在地面拍打两次。
即使修炼内功卓绝,当他涉及到此类混乱根源之时,表情还是难免因愤怒之情而显露在外。
\"我不只一回地对你说过,这世间的诸事,最令人畏惧的莫过于犹豫与拖延。
你非但不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听在心内,做起事来却又瞻前顾后、犹疑不决。
\"
面对这句话,李善长的怒发仿佛随风摆动般剧烈抖动,这明朝的功臣年纪已高,眼中的怒火不仅源自愤怒,更有对眼前这位同父异母兄弟深深失望的情绪。
李存义今日的目的即是向大哥直接表露自己的立场,尽管从小就对他充满了内心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