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综琼瑶,渣男有什么好抢的 > 梅花三弄风波起10

梅花三弄风波起10(1/1)

目录

诗意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到了创作之中,她那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每一个读者的心田。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果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引发了更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

许多热心人士纷纷被感染,积极投身于这项伟大的慈善事业中。不仅如此,还有众多读者将充满感激之情的信件寄往报社,向诗意表达他们对受灾地区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并详细描述了他们所做出的贡献。面对这些善举,诗意毫不保留地挥动着手中的笔杆子,慷慨激昂地书写下他们为陕西人民奉献的点点滴滴。对于这种做好事的行为,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人效仿并参与其中。

起初,杜世全仅仅认为自己的女儿心地善良,所以才会想到为灾区人民筹集善款。然而,当他逐渐意识到女儿真正的才华与能力时,不禁对她刮目相看,心中也多了几分对这个女儿的重视......或许,这个女儿未来所能创造的价值将会超越杜芊芊。

而醉马画会那边可以最快的速度筹备好画展,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杜世全的出力,毕竟汪家兄妹父母的能量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人家已经前往京城发展,只留下两个儿女在杭城,杜世全想要撮合杜芊芊和汪子默,也想给汪家父母卖个好,大手一挥就拨了1000大洋给杜芊芊,让她准备画展的地方,以及其他所需事物,如果有的多就买几幅画下来。

杜芊芊想要帮助醉马画会举办一场画展是灵机一动的,她压根没有想到具体什么地方适合用来举办画展,原本是想要随便租借一个公馆,还是汪子墨想到了一个好地方——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始创于光绪30年,是一个享誉全球的民间艺术团体,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专注于研究金石篆刻历史。它不仅拥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更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成就,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力。这个团体被赞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其社址位于杭城西湖区孤山南麓。东邻白堤,西邻西泠桥,北面与里西湖相邻,南面则与外西湖相接。整个印社占地面积达7090平方米,而建筑面积也有1750平方米。

尽管印社的建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纵横式布局,但却别具一格。亭台楼阁依据山势的起伏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层又一层,秩序井然,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可称得上是江南园林中的翘楚之作。

印社的主要建筑包括柏堂、竹阁、仰贤亭以及还朴精庐等等,每一处都悬挂着匾额和楹联。此外,室外还有众多摩崖石刻点缀其间,处处可见名人留下的墨宝真迹。社内还设有中国印学博物馆,馆内珍藏着历代的书画作品和印章共计六千多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无疑是对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最好见证。

西泠印社原本便设有专门用于举办画展的场地,但此前所展出的画作皆为中国传统的国画以及书法作品,从未将场地出租给他人举办这类西式风格的画展。

当听闻醉马画会之人欲租用其场馆开办画展时,数位理事不禁纷纷蹙眉,表示此事必须经过众人商议后再做定夺。

回去的路上,梅若鸿心中愤愤不平:“我实在搞不懂他们究竟作何想法!难道国画才算是艺术不成?我们这些绘制西洋画的难道就毫无艺术性可言吗?既然他们可以借出场地供那些人举办画展,为何轮到我们就不行了呢?”他满心怨气,觉得十分憋屈。

“你先别激动,他们不是说了需要考虑一下,还要与大家共同商讨一番么!”汪子默劝解道。

梅若鸿实在想不通那个地方到底有什么好的!“西泠印社坐落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边儿上,而烟雨楼同样也矗立于西湖之畔啊!既然如此,那咱们为什么不直接选在烟雨楼举办画展呢?这样一来,岂不是能省下一大笔租赁场地的费用吗?”毕竟这笔钱对他来说可是相当可观呐,可以让他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生计呢!然而这些富家子弟们却似乎完全不在乎金钱,简直就是视钱财如粪土嘛!

面对梅若鸿的疑惑和不解,汪子默耐心地向他解释道:\"这其中的意义可大不相同。西泠印社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地位,其影响力非同凡响。像咱们醉马画会这般规模的团体,放眼全国可谓数不胜数,哪怕仅限于整个杭州城内,类似的组织也绝非仅此一家!

虽然我们可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即使是在整座杭城市民当中,也未必人人都知晓我们的存在。然而西泠印社却截然不同,它所接触到的可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家们。所以说,如果能够在此处成功举办一场画展,对于提升我们社团的知名度将具有极其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呢!\"

“是这样的吗?”梅若鸿将信将疑的问道。

醉马画会的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的确如此。

“看来是我这个乡下人孤陋寡闻了。”梅若鸿不由自嘲地说道。

“所以如果他们不同意的话,我打算再找找关系,看看能不能让他们通融一下?”之前是没有想到,如今正好正趁着这个为灾民募捐的机会,打响他们醉马画会的知名度。

“要不我也找爹爹帮帮忙?”杜芊芊也说道。

“你们也别太过着急,他们不是说要考虑一下吗?”梅若鸿嘴上这样劝说着,心里却想着自己要干一件大事情,要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那些顽固的老古董们。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