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1…(1/2)
有刘晔、曹仁率领山越人反抗孙权的剥削、压迫,赵旻认为,未来至少十年,没有了周瑜、太史慈的孙权,都将会无比地焦头烂额。
而且,孙权就算打破脑袋都想不到,那些越战越勇的山越人背后靠山,竟然是卫府。
这很苟哥。
所以,孙权已不足为患。
此外,周瑜、太史慈2人业已率3万精锐骑兵…注意,不是工程兵…抵达青州北海国。
赵旻打算趁公孙度兵力虚弱之时,1举收复太史慈的老家东莱郡。
而太史慈,注意,其人也是曾割据1方的诸侯。
《3国志吴书》之中,与太史慈同传之人既不是异姓的江表十2虎臣,也不是周瑜、鲁肃和吕蒙这淮泗3都督,而是士燮和刘繇。
简言之,《吴书卷4》乃是孙吴的“驱逐列传”。
正所谓“帝王兴起,均有所驱逐”。
所谓“驱除”者,即被开国之君扫平的“末世群雄”。
如秦末的项羽是西汉的“驱除”;新莽末的隗嚣、公孙述是东汉的“驱除”;汉末的袁绍、公孙瓒等人是曹魏的“驱逐”等等。
“驱除”是王朝正朔之来由,意在强调“得天下之正”。
说得通俗易懂1些,孙吴之所以立国,是因为讨伐刘繇、太史慈、士燮成功。
孙吴的驱除列传,颇有霸史(所谓“割据史”)性质,乃是以“地盘划分”为依据。
也就是扬州、交趾刺史部的旧日诸侯。
其中刘繇是扬州牧,而太史慈是刘繇的接班人;
至于士燮,则是交趾刺史部的土皇帝。
太史慈是刘繇的同乡,2人都出身青州东莱郡。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
摘自《吴书之刘繇传》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摘自《吴书之太史慈传》
太史慈作为刘繇的“乡里心腹”,自然被委以重任。
甚至在故主死后,太史慈依旧率领刘繇部曲,保山为寇(其人与山越人本质上相同),实际可以视作刘繇的继承人。
《吴书》也把太史慈放入了“驱逐列传”(即《吴书卷4》),实际上就是变相承认了太史慈的“诸侯地位”。
然而,太史慈虽然有2把手之实,却无2把手之名。
在有人提议任免太史慈为大将军的时候,刘繇不得不假意喝阻,称太史慈“名望不足”,还托言“许邵当讥笑之”以为遮掩。
孙策至(江东)。或劝(刘)繇可以(太史)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许邵)不当笑我邪?”
摘自《吴书之太史慈传》
许邵是汝南名士,以清谈为务,即臧否人伦,品评人物,有点儿类似魏晋时“中正”的雏形。
其人当然与太史慈毫无联系。
太史慈之所以不被扶正,实际是扬州刺史刘繇这个外来户,顾及扬州大姓的感受,不敢彻底“用人唯亲”。
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太史慈在刘繇死后,仍率领刘繇旧部占山为寇的事实。
所以,若非考虑到太史慈与孙策的恩义,赵旻是真想派太史慈这个有经验者,去丹阳郡整合山越人。
哦,咱们是在说周瑜、太史慈收复青州东莱郡?
昔年青徐2州黄巾作乱之时,太史慈曾驰援孔北海,也就是孔融;
加之太史慈身为土生土长的东莱郡黄县人,拥有地缘优势,再得周瑜辅助(注意:这个周瑜打的是辅助,不是中单那个东风破)…
赵旻坚信,这对组合1定可以2v5…啊呸!是顺利收复东莱郡。
此外,因刘晔、曹仁2人即将率领山越人逆袭,所以赵旻将原本镇守丹徒城(后世镇江)对岸、徐州广陵郡江都县(后世扬州市)的张郃、乐进2人,调至上党郡壶关。
5子良将之中,乐进屡屡先登、善于攻坚陷阵;张郃则以“善用地形”而著称。
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汉魏以此字代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摘自《3国志魏书十7》
赵旻派此2人支援镇守壶关的老狐狸贾诩、猛将庞德,其目的不言而喻。
并州刺史袁谭识趣还则罢了,赵旻碍于昔年袁绍之恩义,断然不会在袁绍尸骨未寒时,主动出兵攻打并州太原郡。
但是…
如果袁谭不知天高地厚,赵旻绝对不会介意褫夺袁谭并州刺史之职、并顺势给袁谭扣上1顶“无故攻打朝廷、意图谋反”的大帽子。
冀州魏郡黎阳、内黄2县,以及赵国同理。
尽管此时,袁绍虽如风中残烛,却犹未离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