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汉末雄风 > 第二十章 四方兵戈住,胡使至许都10

第二十章 四方兵戈住,胡使至许都10(2/2)

目录

更何况,以其人而今之声望,若当真欲得位,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诚然如此,赵旻若当真心怀不轨,确实不必如此费力不讨好…

尽管众人都不知,赵旻是在给自己亲儿子刘嗣“俯首甘为孺子牛”。

但无论如何,在不知此事的二人看来,董和句句皆在关键点上,便是司马徽也不得不连连颔首。

庞德公终于展颜一笑。

“大汉得太子太傅,实乃天大之幸事!”

赵旻这个苟哥,成功地骗过了除宗正、侍中刘艾之外的所有人。

司马徽心情又一次沉重起来。

庞德公敏锐地感知到挚友情绪低落,本欲说出口的话,瞬间便憋了回去…

他想说的,是关于亲侄子庞统的事。

董和见气氛越来越尴尬,当即赔起笑脸。

“德操兄长有所不知,而今兖、豫、徐、司隶四州之地三学制已如火如荼,圣人经典遍传四州。”

庞德公闻言哈哈一笑,抚须颇感欣慰。

显而易见,儒家子弟庞德公,非常清楚何为“三学制”;

司马徽却对此疑惑不已。

“何谓三学制?”

待庞德公笑呵呵地耐心为挚友讲解清楚“三学制”之后,董和趁热打铁。

“德操兄长,太学博士祭酒(祭酒指代首席,即太学首席教授)之职至今空悬,太子太傅曾有意请友若先生(荀彧之从兄荀悦荀友若)任职,却为友若先生以才疏学浅、难堪大任而拒。

德操兄长学识渊博、高雅素洁,太子太傅亦早有意请兄长出山,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这就好比…

在后世,有人找到一名高人,问他愿不愿做清北级别的名校校长一般…

这个请求,恐怕很难被人明着拒绝。

所以司马徽心情瞬间阴转万里无云。

当然了,不愿出仕的其人连连推辞婉拒。

“老夫不过一山野村夫耳,唯恐误人子弟,何德何能担此大任?然则…

老夫对此“三学制”甚感欣慰,圣人之学不绝,此乃吾辈之大幸焉!”

司马徽虽身兼儒、墨、法三大显学之长,却是以儒家为主、以儒生自居。

言罢,司马徽向庞德公行礼。

“庞兄学兼数家之所长,任此职可谓驾轻就熟也。”

董和就坡下驴,大喜看向庞德公。

“太子太傅亦对庞公赞不绝口,未审庞公钧意如何?”

比“隐士”司马徽还要“隐”的庞德公,当然更不可能接受此职务。

其人在笑着婉拒董和之后,却颇为大气地开口道。

“老夫家中略有藏书,太子太傅如不嫌弃,可遣大匠赴寒舍刻板刊印,老夫必躬身校正!”

这便是学术大宗师的风范和胸襟。

在这个知识垄断的时代,庞德公肯无私分享家中藏书,就好比后世亿万富翁愿与穷人分享自己的发财资源一般。

董和大喜过望。

庞德公虽不出仕,却享誉襄阳,有此人做背书,董和何愁自己的使命难以达成?

于是乎,董和郑重其事地起身行礼。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诸葛亮,就是荆州少壮派的的代表人物。

实际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与世事。似乎没有沾到联姻大族的光,反而成了一个“躬耕陇亩、苟全性命”的山野村夫。可见诸葛亮并未走上诸葛玄预期的道路。

但诸葛亮也并非完全脱离俗物,而是研习法家、兵家等诸子杂学。其所交往的人物,如汝南孟建、石韬,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司马徽等,俱为一时名士。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魏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诸葛玄虽然联姻荆襄门阀,诸葛亮的交结对象,却有相当比例的外州人。即所谓的“侨寓之士”。

可见两代诸葛氏(玄、亮)的理念差异。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耆老”与“少壮”的观念冲突。

诸葛亮年少时以“管仲、乐毅”自诩,可知其本心,是寻找代理人(齐桓与燕昭),维护江汉政权的割据局面,借此为进身之阶。

(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老家虽在徐州琅琊,却对返回中原毫无兴致,一心谋求在外发迹。甚至公开宣称“中原人才济济,建功立业何必在北国”。

公威(即孟建)思乡里,欲北归,(诸葛)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魏略》

看亮为刘备画策隆中,开口就是“荆州乃用武之国,而其主(刘表)不能守,将军(刘备)岂有意乎”,便可知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少壮派,时刻准备抛弃刘表,拥立新主,维护割据局面。

诸葛亮虽然功德盖世,实际其出山的计策却相当险恶野蛮,可谓“乱武天下”。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一纸隆中对,区区数百字,竟前后涉及颠覆三个政权(刘表、刘璋、张鲁),且不说刘表还是刘备的恩主。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野心昭然,锐意进取,藏不住的锋芒毕露。

侧面也可以看出,与“暮气沉沉、伏膺儒教”的耆老派不同,少壮派“儒法双修、王霸兼杂”,学术风气与精神面貌,呈现出完全相异的色彩。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