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四方兵戈住,胡使至许都9(1/2)
面对自己大姊夫黄承彦(蔡瑁亲爹蔡讽之长女嫁给了黄承彦)的诘难,身为小舅子的蔡瑁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
“承彦兄,某已明言,卫府于邺城城下大胜袁本初,此乃实情,某绝无半句虚言。”
蔡瑁这句话根本没有说到关键点。
荆州南阳郡邓家代表、蔡瑁的同僚、刘表麾下治中从事邓义起身行礼。
“德珪兄,某虽与骠骑将军私交甚笃,然则…骠骑将军尚不知邺城之战战果究竟如何,德珪兄从何得知此事详情?请兄长见教!”
邓义是张绣、赵旻这对翁婿的老朋友,也是坚定不移的…投降派。
但饶是如此,其人也迫切希望了解邺城之战的真相。
这就是苟哥“苟”的地方。
他充分借助了樊振的好心办坏事之举,将原本可以堂堂正正公开的邺城之战,变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
正所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似这种半遮半掩的状态,反而更容易让人脑补…
而人,最怕的就是脑补。
董和这个与司马徽不相上下的老狐狸,当然秒懂了自家那苟到令人发指的主公之心思。
于是乎,董和只将邺城之战的真相、相关之确凿证据,一并告知了同样身为刘表小舅子、与一众荆襄名士关系非比寻常的蔡瑁。
有些话,董和不方便说,但蔡瑁却可以肆无忌惮、兼且添油加醋地说出口。
就比如说,今日攒局之人若换成是董和的话…
董和恐怕早已被荆襄名士们的唾沫星子淹死了。
而蔡瑁却仅仅只是受到一些质疑而已。
当然了。
话说回来,蔡瑁虽有确凿证据在手,但在经历这一番质疑之后,其人已经打定主意:
某应暂且保留证据,待宴后再一一找各家私聊。
所以说,董和既不去找蒯越、蒯良,也不去找韩嵩、邓义,而偏偏找上蔡瑁,不是没有道理滴。
原因很简单。
蒯越、蒯良智谋不逊于赵旻的心腹谋士荀攸、刘晔,而韩嵩、邓义则是众所周知的投降派,董和选择这四个人带话,绝对没有蔡瑁带话起到的作用大。
综上所述,在邓义提出索要证据的要求之后,蔡瑁便微微一笑。
“子孝不必心急,某自有确凿证据证明此事!”
说着,蔡瑁复又看向堂内一众名士。
“诸君,蔡某忝为我荆襄士人一分子,虽无德无能,亦愿使我荆襄兴旺发达。
故而,请诸君相信蔡某,蔡某绝无欺瞒诸君之心,更无陷我荆襄于不利之意。”
言罢,蔡瑁向堂内众人深施一礼。
平生从不踏足襄阳城、今日却为蔡瑁破例的庞德公抚须蹙眉。
“德珪,此番你盛情邀老夫这等山野之民前来,却又对老夫言而不尽,是何道理?
此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老夫以为,荆襄乃大汉国土,决不可如刘镇南所愿自封一国,归顺汉室正统方为众望所归!”
刘表在兴平年间,不仅在荆州大肆打造天子器物,还公然郊祀天地(秦汉时期,这是天子才有资格做的庄严仪式),摆出一副皇帝派头。其人出入前呼后拥,威风八面。
是时,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
摘自《后汉书之列传第六十》
以是故,素雅高洁的庞德公对刘表极度反感。
庞德公不受刘表征辟,不愿任刘表麾下一差半职,而且与同样不屑于刘表的司马徽惺惺相惜。
一言蔽之,庞德公根本不关心赵旻、袁绍之间谁胜谁负,其人只关心荆州是否能彻底归顺汉室。
尽管庞德公的从子庞统,此刻就在赵旻麾下任职。
蔡瑁真正让庞德公不满的一点,是蔡瑁说话只说半截儿。
面对庞德公这个无欲无求、如荷花般纤尘不染的隐士,蔡瑁彻底没了脾气。
其人只好赔着笑脸作揖。
“请庞公见谅,某已言明天命在大汉,亦当规劝刘景升归顺朝廷,绝非言之不尽。”
庞德公闻言,眉毛舒展开来,并微微颔首。
“如此甚善。”
老头儿确实不关心谁胜谁负,只关心天下大一统。
黄承彦见庞德公如此,便也不好继续再当众追问下去。
邓义虽满腹好奇,却也不得不暂且将好奇心按捺下去。
蒯越、蒯良兄弟对视一眼后微微颔首…
以他们二人之智,已经隐约猜到了真相。
一众前辈都默不作声,马俊、向朗这两个小辈儿更不好再多说什么。
至于黄忠、文聘二人…
他们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卫府在邺城城下大胜袁绍,这便已足够。
于是乎,尽管众人满腹疑窦、心事重重,却也不得不暂且按捺下各自复杂的情绪,堆起笑脸用宴。
宴后…
庞德公、庞山民父子迅速离席告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