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诡谲难揣度,豪壮终得获3(2/2)
综上所述,吕布相比董卓和公孙瓒他们俩,就是个战5渣!
话说回来,董卓、公孙瓒如此强大,为何最终败亡?
就是因为他们不得人心嘛。
所以赵旻只能将曹氏、夏侯氏赶回老家、安葬曹操。
尽管赵旻清楚,刘馥与这两家关系不1般。
东汉的士族舆论压力太大!
别说赵旻承担不起,君不见曹操都得乖乖夹着尾巴做人?
历史上,曹操明明对皇位垂涎欲滴,为何迟迟不走最后1步?
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赵旻熟知2十5史,焉能明知故犯,行智者所不为之事?
以是故,攻河东时赵旻还能出出奇兵;攻9江,赵旻只好老老实实稳扎稳打。
说不准打着打着,刘馥阵中便跑出1个夏侯渊,惊掉所有人的下巴。
攻9江的人员部署商议妥当后,赵旻挥挥袍袖。
“诸公且去忙,伯宁兄、季弼兄、德祖兄,你3人留下,某欲接见诸侯之使!”
【作者题外话】:诸君觉得刘艾不对劲儿?
刘艾这老狐狸要是能正常才怪!咳咳…险些剧透。
诸君别急,后文自有分解。
赵旻并非猜忌曹操谋士,而是无论荀攸、赵俨还是贾诩,都不了解扬州情况。
原淮南郡、现9江郡治所寿春,正是故扬州刺史部治所、袁术的国都。
这群北方人哪里知道9江详情?
9江是战略要冲,绝对不容有失,所以赵旻带去的谋士,都是江淮人士。
刘馥刘元颖与曹操的关系,云某再拿出来强调1下:
刘馥出身沛国,是曹操的“乡里”。刘馥的老家相县,距离曹操的老家谯县1步之遥。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魏书刘馥传》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魏书武帝纪》
同时,曹操早年有1妾室刘氏,她为曹操生育了长子曹昂与清河公主。刘氏死后,曹昂便被原配丁氏抚养。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曹昂字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魏略》
这个刘夫人,极可能是刘馥族人。
综上所述,刘馥凭借微薄勋劳而占据显赫地位,甚至在列传名次上盖过了同传的司马朗、梁习、贾充、张既等人位列传首,很可能便是因为他属于曹氏外戚。
刘馥列于《魏书卷十5》,也就是刺史传。
同卷的有兖州刺史司马朗(司马懿之兄)、并州刺史梁习、凉州刺史张既(曹芳皇后祖父)、凉州刺史温恢(西晋重臣温羡之祖)、豫州刺史贾逵(西晋开国功臣贾充之父)。
功绩不显的刘馥,位于这些人之首,其人身份可见1斑。
所以赵旻要防备其人阵中跑出个夏侯渊。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继续聊蹇硕之死。
蹇硕是汉灵帝时代的权宦,“壮健有武略”,完全不似阉人,因此被任免为上军校尉,统率西园诸将。
彼时的蹇硕权势熏天,连何进都不得不礼让3分。
(灵)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指何进)亦领属焉。--《后汉书何进传》
灵帝死后,蹇硕由于“素轻忌于何进兄弟”,有谋反之意,准备暗杀何进,提前上演“十常侍之乱”。
宦官谋害大将军,自然需要借口。
蹇硕称灵帝死前,有意废长立幼,因此自己要秉承先帝遗愿,扶持刘协继位。
(灵)帝以(刘)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何)皇后有宠,且(何)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6年,(灵)帝疾笃,属(刘)协于蹇硕。--《后汉书何进传》
彼时灵帝已死,他是否真的有过废长立幼的念头,已经难于考证;
但蹇硕谋反,却必须要大义名分为依托。
按理说,蹇硕手握如此机密,对何氏兄妹无疑是定时炸弹;
但灵帝死后,何进却并未立刻清算蹇硕。
由此看来,蹇硕所谓的先帝遗命,真实性不得不打个问号。
蹇硕被杀的原因,是他与其余中常侍串谋,欲再度谋害何进,结果遭到阉党出卖而死。
需要注意的是,出卖蹇硕的阉党,是何进的南阳老乡郭胜。
可见蹇硕的“谋反”,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源自何进与郭胜的杜撰,又要打个问号。
中常侍郭胜,(何)进同郡人也。(何)太后及(何)进之贵幸,(郭)胜有力焉。故(郭)胜亲信何氏,遂共赵忠等议,不从(蹇)硕计,而以其书示(何)进。--《后汉书何进传》
从上述事件中,可以清楚看到,蹇硕欲杀何进,需要托言先帝遗命;
何进欲杀蹇硕,又必须有阉党内部的成员出面作证。
虽然总归是实力之争,却依然无法摆脱“名分”2字。
再来看何太后之死。
十常侍之乱以后,何进、何苗兄弟并死,阉党也在士人的血腥清洗下走向覆灭,何氏外戚集团1夜垮台。
何皇后也因此陷入孤立无依的窘状。
其时,彼时距离董太后之死,不过数月时间。
董卓上洛后,对何太后与刘辩这对儿孤儿寡母十分轻蔑,先借口何太后“逆妇姑之礼”,褫夺了她的垂帘大权;
随后,董卓又借口刘辩“暗弱”,废黜了他的皇帝之位。
百僚大会,(董)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后汉书董卓传》
何太后得势时,可以恣意残害婆婆,而满朝噤声;
何太后落难时,残害婆婆便成了自己的“罪状”,同时成为董卓擅权废立的“名分”。
刘辩被废的借口,更加荒谬。
董卓称刘辩“暗弱”,称刘协“贤明”,因此“废昏立明”。
但讽刺的是,彼时的刘协年仅9岁,难辨贤愚。
当然,本书中刘协似贤实愚。
(董)卓与(帝)言,(帝)不能辞对;与陈留王(指刘协)语,遂及祸乱之事。(董)卓以(陈留)王为贤。--《后汉书董卓传》
更何况在董卓口中,“每念灵帝,令人愤毒”,他还表示“刘氏种不足复遗”,又有何理由要立灵帝幼子刘协呢!
(董)卓欲废帝,谓(袁)绍曰:“皇帝冲闇,非万乘之主……卿不见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献帝春秋》
董卓呼(袁)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袁)隗为太傅,(袁)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董)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魏书袁绍传》
董卓甚至无耻地说出,刘协是董太后所养,与自己“有同族之亲”。
实际董太后是冀州河间人,董卓是凉州陇西人,根本不可能存在亲属关系。
(董)卓以(陈留)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董)卓自以与(董)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董卓传》
可见董卓擅行废立,实际是为了杀人立威,同时挟“拥立天子”的功劳,独擅朝纲。
彼时的董卓,麾下“8种西羌,壮夫震栗”,又先后吞并了何进、何苗与丁原的部曲,威势熏天,群臣莫敢忤逆。
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8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指董卓)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张璠《汉纪》
即使拥有如此强横的实力,董卓为了废立之事,依然苦心编纂了诸多借口……
虽然这些借口荒诞不经,但荒诞不经的名分,那也是名分不是?
董卓出身边地,“习于夷风”,乃至被称作“羌胡之种”。在东汉士大夫眼中,他大抵是个没有规矩的人。
(董卓)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魏书董卓传》
但入了京都之后,没有规矩的董卓,也不得不效仿起士大夫阶层的规矩,为自身的荒唐行径,寻找大义名分。
以东汉末年何、董两代外戚的覆灭史来看,实力与名分,可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权力斗争固然以“实力”为依托,但又不全凭实力;在实力之外,必须笼罩上1层“名分”的面纱。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1点并非东汉独有,2十5朝皆如是;甚至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亦然。
比如臭名昭著的十字军东征,干的是杀人放火的勾当,口中却宣称在贯彻上帝的意志……
仿佛有了这般自欺欺人的借口,对异教徒的圈圈叉叉及烧杀,便具备了不可撼动的合法性。
呵呵!
某人洗白鸦片战争…
拜托!鸦片战争本质上与十字军东征有何区别?
所谓自由贸易…我了个姥姥!那不也是扯犊子的名分嘛!我呸!
所谓的名分,不过是实力者对“不合理法之行径”的自我辩护。
举例而言,魏帝曹髦即位之初,是“神明爽俊,德音宣朗”的良才;
而曹髦被弑之后,则成了“丑逆不道,性情暴戾”的狂徒,前后判若两人,可知全出于司马氏的污蔑。
(高贵乡)公神明爽俊,德音宣朗。罢朝,景王(司马师)私曰:“上何如主也?”钟会对曰:“才同陈思(指曹植),武类太祖。”--《魏氏春秋》
所谓的大义名分,不过烟花柳巷处之遮羞之布,秦楼楚馆间之贞节牌坊耳!
诸君若想了解袁绍、袁术及公孙瓒之间的恩怨情仇…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