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共饮一江水(1/2)
在香港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几十年前,只要一遇天气干旱,就会发生可怕的水荒。
当初清廷割让香港给带英的时候,香港的人口还很少,但已经产生了缺少淡水的问题。
这是因为,香港虽然降雨充沛,却缺少湖泊,也没有大河。
香港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坚硬的地质条件不利于地下水储藏和开采。
为了找水,带英想了很多办法。
他们曾经派船到日本、新加坡等地买水,但成本太高,不仅要缴纳大笔的水费,还要花掉大笔油钱,长途跋涉买来的水,称得上滴水贵如油。
后来,带英又修建了几座水库和蓄水池,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带英只能斥巨资,修建一个又一个的蓄水塘。
老百姓们希望这些水塘真的能解决喝水、用水的困难。
每当有水塘竣工,大家都兴高采烈,甚至还要在施工现场大摆筵席。
那时候,内地战乱频繁,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不断涌入香港,用水问题反而日益严重。
平时用水就捉襟见肘,几次大旱,更是给香港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1893年,香港连续十个月滴雨未下,旱灾导致瘟疫流行,2000多人因此丧生。
在1929年的严重旱灾中,20万人因为干渴而逃离香港。
港英政府解决不了水源的问题,就开始施行用水管制。
从1938年开始,每天定时供水。
比如说每天供水四个小时,旱点三小时,再旱点两小时,再紧张就隔天供水,隔三天供水。
在此后三十年,定时供水,成为常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收拾旧山河,日月换新天!
为了解决中华大地的缺水问题,勤劳的中国人民狠干大干,开山劈石,修建了大量的水库,水渠。
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更是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被称之为“人工天河”!
与此同时,香港淡水供应紧张的情况愈发严重。
1962年年底开始,香港连续九个月滴雨未下。
香港苦心经营多年的蓄水设施沦落为摆设,水塘都见了底,长了草。
市内供水由最初每天8小时,改为每天4个小时,进而隔日供水4个小时,最后4天才供一次水。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那一年,香港各个角落都出现了人与水桶排成的长龙。
人们放下工作,离开课堂,全家出动排队取水。
大批居民层层围住公共水喉,最怕的是这涓涓细流突然中断,自己只能空手而归,无奈地面对家中的期待眼神。
住在木屋区的居民就更加辛苦,取到水后,还要挑水上山。
水重、坡陡,走在前面的妈妈不时回望,害怕年幼的女儿把水洒了。
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抢水,用尽所有东西来装水。
商店里,除了水桶涨价,其他商品一概卖不动。
当时,一份叉烧5分钱,一个水桶却要5块钱。一些商人趁机大发水荒财。
绝境之中,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港九工会联合会,代表香港向内地发出了求救信息。
旱灾不是香港有,广东也在闹旱灾。
但收到求救信息后,广东仍就伸出了援手。
广州决定,每天向香港免费供水两万吨。
刚刚建成的深圳水库,放弃了一些农田的灌溉,向香港供水318万吨,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香港方面还可以用轮船到珠江口免费取水。
来自祖国的无私帮助,让香港度过了那次可怕的大水荒。
但是,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东江水引入香港。
只有这样,才可以永久性地解决水荒问题。
东江,古称湟水,是珠江水系的干流之一,它发源于江西,向西南进入广东,在东莞汇入珠江,全长约520公里。
东江是离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距离香港有80多公里。
然而,这短短的八十公里,却横亘着一座大山,要翻山越岭把水引入香港,困难重重。
经过水文勘测,东江供水工程的方案出来,需要3800万人民币。
六十年代,国家还很穷,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总理收到汇报后,亲自批示:供水工程,由我们国家举办,应当列入国家计划。因为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工程自己办比较主动,不用他们插手。
国家决定暂停其他部份项目,全力以赴建造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1964年,东莞桥头镇,一夜之间,聚集了上万名工程人员。
全国14个省市,60多家工厂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生产专用的水泵、电动机、变压器和其他设备,总数多达2160多台。
总理亲自批示,要求铁道部以该项工程物资运输优先,第一时间运到现场。
1965年2月27日,东江深圳供水一期工程胜利竣工。
3月1日,广东各界和香港同胞共同见证了一江清水越过高山奔流入港。
自此,东江水开始源源不断地供应香港。
自此,香港的水荒成为历史,香港市民想用水,拧开水龙头就行。
……
华东水灾,让许多香港人想起了三十年前香港旱灾,内地同胞对香港的帮助。
许多人自发走上街头,给灾民捐钱捐物。
繁华的铜锣湾街头,几个简易凳子搭起的小台子,上面盖一块白布,放几个募捐箱。
后面用红色的字体写着:请踊跃捐款!为华东灾区同胞献出一份力!
无数市民在此驻足,慷慨解囊,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