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我叫余华(1/2)
既然客户有意向,那事情就好办多了,简单交流一番,余华从可亲可爱的方玉妹子那里得到了三台便携式照明灯源的订单。
整整三台!
不愧是心中预定的大客户,起步三台,一百八十大洋就跟一块八毛钱似的,轻飘飘的。
有了三台灯源订单作为支持,余华心中大定,没多耽搁,约定周末交付设备过后,直接告别小富婆方玉和周远。
不远处还在位置上的周远见此轻轻摇头,回过神,自顾自地整理英语笔记,关于售卖便携式照明灯源的事情,宿舍内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全部由余华负责,他并不操心。
而且,说句实话,周远对于便携式照明灯源这门生意并不是很在意,他家里富裕,平常生活用度和零花从未断过。
掺和到余华这个项目之中来,也只是为了合群。
嗯,现在多了一点原因,帮助朋友。
……
再次离开教室,余华拿着家伙事,愉快地踏上前往食堂的干饭之旅。
销售灯源系统这个项目基本稳了,三百大洋正在远方向他招手。
心情愉悦且舒坦,余华感觉今天自己能吃下四个杂粮馒头,两碗清水萝卜汤。
现实就是如此之残酷,还未体验过后世996奔波和辛苦的余华,回到这个时代之后,仍旧为了钱而忙碌的,还是007那种。
从本质上讲,余华是不需要太多钱的,日后他要前往美国学习,钱只要够用就行,但就目前而言,余华却发现自己短时间内需要非常多的钱。
生活要钱,学习要钱,搞科研项目更要钱。
生活和学习暂且不管,如果要完成心中初步制定的科研项目,将硝化棉、硝化甘油、三硝基甲苯搞出来,余华估计至少需要五千大洋,才能支持他完成这样的项目。
至于列为长期计划的氧气顶吹技术,费用更是吓人,光靠自己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行。
这个年代不同于后世,这是一个团结起来办大事的年代,一个人光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前往食堂路上,余华细数了当前自己的人脉关系网。
经过开学过后不懈努力和认真经营,目前小富婆方玉,有钱人刘韬,主供货商季涵,人缘广泛的曹伟和程幼平,只有三十块大洋的谭清,以及大佬林婉,这些神仙同学与自己关系比较近,未来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助力,属于同学圈。
家境富裕且学习天赋优秀的周远与自己关系熟络,已经算是朋友,而非简单同桌关系,属于朋友范畴,列入好友圈。
同为川省老乡的徐锐兄妹、唐圆圆,算是亲密圈,值得信任。
家人圈暂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余清河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和华罗庚属于人脉圈,前者涉及军队,后者涉及国立清华大学。
自己需要努力经营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到了清华之后,可以组建一个临时的科研团队,借助清华的力量攻关氧气顶吹转炉技术,临走之前,给祖国留下一份最大的助力。
余华细数了一番过后,心中琢磨。
抗日战争爆发在即,国内环境是没有机会留给他发展的,但就这么走了,余华觉得自己愧对脑子里装的知识。
三硝基甲苯作为军用烈性火药,用途极为广泛,无论是用于炮弹战斗部装药,还是地雷,手榴弹等常规武器装药,全部需要三硝基甲苯。
黑火药综合性能太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战场的需求。
硝化棉和硝化甘油这两兄弟,意味着军用发射药领域的单基发射药和双基发射药。
单基发射药,由硝化纤维构成,可以用于步枪子弹和机枪子弹的生产。
双基发射药,由硝化纤维和硝化甘油构成,可以做火炮药和迫击炮药。
上述三种隶属于化工工程炸药学领域的专业技术,涵盖范围极广,只要能成功搞出来,尤其是能够搞出简单且低廉的生产工艺,便能显著增加整个中华战场的前线部队作战力。
纵观抗日战场,无论是正面作战的前线部队,还是背后活跃的八路和游击部队,除去少数能够得到国外支援的精锐部队之外,无不存在缺乏武器弹药的情况。
就拿驻扎于隔壁的第二十九军来说,发展规模已经达到十万人层次的第二十九军,多数部队存在缺乏武器弹药的情况,很多士兵只能拿着落后的武器去迎击敌人。
而一旦有了这三种火药的生产技术,再凭借着余华脑海之中储存的知识,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战场上这种劣势的情况。
别的不说,至少装了一公斤三硝基甲苯烈性火药的地雷,能轻松报销一辆日军坦克。
填装黑火药的手榴弹和填装三硝基甲苯的手榴弹,爆炸威力完全是两码事。
当然,余华深深明白,这三种技术实际上对于国内正统部队意义不大,毕竟人家有正儿八经的军工厂,对于活跃于敌后战场的八路反而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不过,余华没有专门为了哪方研制技术的说法,国民政府需要,那就给,八路需要,同样给,不分彼此。
撇开近期的三种现代火药技术,氧气顶吹转炉技术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这是为了整个中华而研制的尖端技术,一旦成功搞出来,就意味着宣告拉开中华重工业建设的帷幕。
“呼……加油,余华,你没有退路,你只能一往无前,加油。”简单梳理了事情过后,心情一向乐观的余华暗暗给自己打气,双眼透出一丝坚定之色。
距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还剩下五个月,对于如今的他而言,能够做的事情还很多。
现在,为了以后的未来,努力提升自我,以及……搞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